English

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00-08-01 来源:光明日报 李铁映 我有话说

江泽民总书记今年年初在广东考察时发表了极其重要的讲话,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一个是基础,一个是灵魂,一个是落脚点,三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揽全局,内涵深刻,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

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新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和重大贡献,是面向21世纪治党、安邦、强国的伟大战略思想。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体现、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特征和标志。这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文化建设历来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个代表”特别地把文化建设的先进性问题,提升到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高度,足见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是何等重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马克思曾经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就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活动及其成果。人创造文化,反过来文化又熏陶人、塑造人、发展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先进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生产力的发展又离不开包括科技、教育、思想道德在内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能动的反作用。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经济越是向前发展,文化对经济、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的文化的历史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只有先进文化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长远、积极的推动作用。先进文化是一切优秀历史文化的荟萃,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持久发展的精神动力。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从根本上说,就看它是否反映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由此可见,是否拥有先进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素质和兴衰。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优秀的成果,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不仅开辟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而且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也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由此开始,马克思主义必然地成为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和伟大旗帜。

回顾20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领导全国人民前仆后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思想武器,并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的一种精神力量。

先进文化既是前进的方向、目标,又是实际的运动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与时俱进是其当然的品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先进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任务。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和方向,就是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创建这一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明成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以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也要建设精神文明;不仅有繁荣的经济,而且要有繁荣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从而使我们能清醒地全面地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关键环节,有效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面对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高度,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高度,从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越是向前发展,越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这直接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已定,现在的关键是需要我们常抓不懈,落到实处。具体地说,就是要落实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上来,落实到我们社会的所有基层组织中去,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有广泛的微观基础,又能切实抓出成效。

这里讲的社会基层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单位,二是社区。我们过去仅仅把人们工作单位看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层组织,但实际上,人们在社区活动的时间远远多于上班的工作时间。因此,我们不但要加强工作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更要注重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社区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安定方面的重要作用。社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层组织和载体,应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设施和服务,并积极探索创造新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方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这里所说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武器。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本来就包含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两个大的方面,因此,既需要自然科学,又需要社会科学,两者缺一不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两翼,两者共同构成科学的完整体系。只有两者共同繁荣,科学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经验表明,社会科学是实现社会变革、创建制度文明的理论先导和强大推动力。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这一作用更为明显。它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完成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知识、理论和智力支持。

社会科学对于解放生产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生在20多年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场大讨论,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思想大解放,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准备,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充分表明,社会科学产生的作用,有时是难以估量的。

社会科学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帮助人们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形成道德和法律规范,树立理想目标。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社会科学对开发人的聪明才智、培养德才兼具的人才、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时代。面对21世纪国际国内的严峻挑战,社会科学必须有一个大的繁荣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和水平与时代的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国的社会科学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地解答新世纪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和国家对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必须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科研体制,实现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必须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培养一大批饮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只有这样,社会科学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时代。

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革命不断深化,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结构大规模快速调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一切对于企业而言,显然是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对于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国际上的一流企业,无不重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自身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智力、凝聚力、创造力等,即文化力,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解放人自身这个最活跃并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

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我们现在应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相对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我国的经济技术文化还落后,企业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不高;我们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还刚刚起步,且经验不足;尤其是我们尚处于经济体制变革时期,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和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因此,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赶上世界时代的潮流。况且,我国加入WTO的步伐在加快,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21世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谁就能掌握主动,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我们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其凝聚力、竞争力的重大的战略性举措。我们在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起跑线上,要赶上国际一流企业,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除了要加强企业技术设施等硬件建设外,更要注重加强企业文化等软件建设,因为后者是较快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文化。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勇于拼搏、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当今时代,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就不会有企业自己的经营哲学和战略,就不会有科学的管理,就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就连引进、消化外来先进技术都难以做到,更谈不上创新技术和赶超世界先进技术了。

没有现代的企业文化,也就没有企业的现代化。现代的企业文化,是创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当前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着重要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强化管理,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下功夫。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为目标。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解决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以推动其不断健康向前发展。

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呢?

首先,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当前,应当把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四个一切”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即用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来武装我们的企业。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职工;要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切实抓出成效。

其次,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行业、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面向市场,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建设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既丰富多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活力的源泉。要把创新精神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大力加强员工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迅速改变我国企业文化落后的现状。这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其三,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吸取其精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瑰宝。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被西方企业界奉为商界的至胜之首的经营法宝,它对于今天的企业竞争仍有现实意义。在祖国和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他们以其优秀卓越的管理、杰出的经营业绩令世人瞩目。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勤俭敬业、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从我国的企业发展史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创造了诸如“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勤俭建国的“孟泰精神”、“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在新时期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宝贵精神遗产。

其四,必须借鉴和吸收国外企业文化的先进成果,大胆引进、消化、创新。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离开世界文明而自我封闭。我们历来重视学习和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博采各国企业文化之所长。国外优秀企业在经营中所创立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学习和借鉴这些企业的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对于建设我国的现代企业文化,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其五,要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就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倡科学求实、改革创新、平等互信、竞争协作、效率信誉和主人翁精神。要反对封建的家长制、小生产的狭隘偏见、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以及一切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同时,也要打破大锅饭,克服平均主义,以保障我国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总之,我们应当创造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不能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文化。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先进的物质文化、先进的制度文化、先进的行为文化、先进的精神文化和先进的企业形象。

(本文系作者于2000年6月20日在“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